4.民生需求是刚性的
任何时期、任何社会,民生都具有刚性需求的特点,只能往上升、不能往下降,只能往前走、不能往后退。如果民生保障水平和能力下降了,民众就会对政府产生不满情绪,执政党就会失去民众的支持,执政地位就会动摇甚至失去政权。而一些国家的执政党之所以能够赢得民心上台执政,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竞选时承诺选民要改善民生,例如,增加就业、发展教育、解决住房困难、改善医疗卫生条件、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等。也正是由于民生需求的刚性特征,欧洲福利国家由于过度的福利承诺,财政不堪重负,一些国家陷入福利危机的泥潭。
5.民生范围不宜宽,不能泛化
当前有一种倾向需要防止,就是把民生当作一个筐,什么东西都往里装。少数地方政府拐弯抹角把大部分财政投入都算作民生投入,统计数字上民生投入达到财政支出的70%以上,以表明对民生的重视。据有关专家研究,如果按照可比较的核心民生投入计算,中国在教育、医疗卫生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占GDP的比重不足8%,与OECD家相比,相差大约4~5个百分点,处于较低水平,因此,要把更多公共财政支出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。一旦民生概念被泛化,就会模糊民生政府建设的目标,削弱政府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责任,不利于民生事业的发展和民生水平的提高。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内,中国政府应该致力于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,重点是发展义务教育、公共卫生、劳动就业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、解决城镇居民住房困难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,改善生态环境质量,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。